新华社北京4月1日电,美国政府定于4月2日起对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 关税“风暴”纺织品类承压 从政策本身来看,“对等关税”要求美国对进口商品征收的关税与贸易伙伴对美国商品征收的关税税率一致,且在产品类别及非关税壁垒层面同样适用 。美国推行这一政策,表面上是为减少贸易逆差、解决贸易失衡问题,但实际是单边主义与贸易保护主义的体现,严重违背世贸组织规则,破坏全球贸易秩序。 在受影响的纺织品类别方面,首当其冲的便是棉制纺织品。无论是服装类,像棉制 T 恤、衬衫、裤子,还是家纺类如棉被、床单、枕套等。中国作为美国棉制服装的主要供应国之一,2024年2月中国棉制服装对美出口额同比下降33%,一旦“对等关税”实施,出口成本将显著增加,价格竞争力被极大削弱。家纺产品虽此前在美国市场表现尚可,但成本上升的压力也会使其市场份额岌岌可危。 化纤类纺织品同样处境艰难。中国作为化纤产品的生产和最高兴出口大国,美国对中国服装加征的额外关税,已使部分化纤类产品税率飙升至42%。对于化纤类服装、化纤面料等产品而言,高昂的关税让出口利润大幅缩水,珠三角地区部分化纤类 T 恤代工企业的单件利润已不足0.5元,未来形势愈发严峻。 丝绸类纺织品也难以幸免。中国作为丝绸的发源地和主要生产国,丝绸产品在国际市场独具魅力。但美国实施“对等关税”后,出口成本的增加,大概率会使得美国市场对丝绸产品的需求下滑,进而冲击中国丝绸企业的出口业务,让传承千年的丝绸产业面临新挑战。 毛纺类纺织品亦是如此。羊毛衫、毛毯等毛纺类产品,在“对等关税”落地后,进口成本飙升,美国进口商为控制成本,要么减少进口量,要么寻觅替代产品,这无疑给相关企业带来沉重打击。 贸易格局重塑,企业逆境寻机 从全球贸易格局来看,各国为应对美国“对等关税”,极有可能采取“报复性”措施,这将大幅提升全球纺织贸易壁垒。印度此前因对美纺织出口受高关税冲击,已开始寻求欧盟、东盟等新市场,全球纺织贸易流向正悄然改变。 而美国纺织业虽短期内本土企业会因关税保护减少竞争、扩大市场份额,但长远来看,其他国家的报复性关税将阻碍其海外市场拓展,加上国内产品价格上涨导致消费者购买意愿降低,将对行业整体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此外,美国纺织业依赖全球供应链,征收“对等关税”可能导致供应链中断或成本上升,影响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 面对如此挑战,纺织企业也并非坐以待毙。一方面,加速市场多元化布局成为趋势,企业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新兴市场,降低对美国单一市场的依赖,2024年中国对共建国家纺织出口激增 12%,哈萨克斯坦、尼日利亚成为新的爆单市场;另一方面,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升产品附加值,通过自动化生产、数字化设计等手段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部分企业还加速向东南亚等地转移产能,利用当地的政策优惠和低成本优势,维持企业运营。 棉花供应宽松,需求复苏受阻 3月,棉花市场在复杂的经济与行业环境下,展现出多空交织的局面,国内棉价整体呈现弱势震荡运行。多种因素相互博弈,不仅塑造了当前棉花市场的格局,也为未来市场走势埋下伏笔。 3月本应是棉花需求的传统旺季,纱厂开机率维持在高位,成品库存也实现了小幅去库,这对棉价形成了一定支撑。然而,市场反馈的信息显示,新增订单中长线订单相对稀缺,多以春夏季短单、补单为主。随着4月临近,订单后续不足的问题愈发凸显,终端消费市场复苏乏力。服装、家纺等棉花消费主力领域,需求释放极为缓慢,直接导致织造企业新单承接量偏低,限制了棉花需求端的进一步扩张。 2025年1 - 2月,我国棉纱、棉布、棉制品出口量均实现同比增长,其中棉纱累计出口量5.39万吨,同比增加32.29%;棉布出口量9.76亿米,同比增加4.05%;棉制品出口量110.27万吨,同比增加7.63%。但令人担忧的是,出口金额却出现较大跌幅,棉纱累计出口金额同比增加19.75%,而棉布出口金额同比下降2.37%,棉制品出口金额同比下跌9.58%,出口单价也大幅下降。美国加征关税的举措,无疑为后续出口市场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 3月初美国再次对我国加征关税,2025年累计加征幅度达到20%,这引发了市场对美国进口中国纺织品和服装价格大幅上涨的担忧。随后,我国自2025年3月10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棉花等进口商品加征15%关税。中美互加关税的行为,使得市场对贸易形势紧张的担忧急剧升级,进而导致棉价下跌。对等关税今日实施,对全球纺织业而言挑战与机遇并存。行业需密切关注政策动态,积极调整战略,在风暴中寻找新的发展方向,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全球贸易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信息来源:全球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