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信息动态>商贸发展
《舌尖上的绍兴》第4集 新昌山水限定
发布日期:2025-07-16 10:59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办公室
分享:

近日,大型人文纪录片《舌尖上的绍兴》在爱奇艺、腾讯视频、华为视频等平台上线,引发观看热潮。该片以“一城一味”为主线,共分6集,全景式展现了绍兴三区两市一县的标志性地方美食和特色食材,并以其独特的文化视觉和精湛的影像语言,将绍兴菜的千年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目前,累计播放量已突破千万次。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舌尖上的绍兴》第4集预告片:新昌山水限定。

在古称剡东的新昌,美食从来不是单一的味蕾体验,而是一场跨越千年的舌尖旅行。一座天姥山,半部全唐诗,以李白为首的 450 多名诗人,从会稽南下,溯流而上,在浙东山水间留下了1500多首灿若繁星的经典诗篇。其中 300 余首歌颂的都是新昌山水,如果唐诗可以吃,一定是一席浓缩浙东唐诗之路精华的天姥唐诗宴。

在天姥唐诗宴,与客人第一个打照面的是碗迎客汤。在新昌地方史上魏晋、隋唐、南宋三次北方氏族的南迁,带来了风俗与文化的碰撞,也带来了美食与风味的融合。迎客汤是新昌美食文化的融合缩影,以大佛龙井为主料,辅佐以凤爪、里脊、鲍鱼、虫草花、竹荪、桂圆、诸物合烹。长火汽蒸四小时,盐与黄酒的调味,经过高温蒸汽滋养,竹荪爽脆,虫草花柔软,最大程度激发了食材的本真滋味。

茶汤毕,主菜至,红烧石斑鱼是新昌人口中一道有水乡烙印的本土美食。溪石斑鱼,新昌的本土物产,来自剡溪的源头,也是唐诗之路的源头。大不过二三两,长不过15厘米。刺少而软,肉质厚实细腻,做石斑、吃石斑,清蒸或红烧,都是一次精神上的溯源。这道新昌山溪馈赠的自然河鲜,保留着食材最原始的鲜香之味。

当春雷惊醒泥层下的黄泥笋,渔人网起清明时节的河虾,一场跨越山水的鲜味盟约就此缔结。新昌人的春天都是忙忙碌碌。竹笋生长于新昌的山上,经历盐粒与日光的双重雕琢,制成笋干后依然鲜香。河虾产自剡溪,新鲜水嫩,薄壳里藏着剡溪的云影天光。将河虾与笋干菜清蒸出来,以这样的山珍河味佐酒,于醉中回忆起往昔的快乐时光,便是唐代诗人许浑所说的剡溪一醉十年事。

唐诗宴的下一道精彩,属于茭白,细长白嫩的茭白被仔细雕刻成毛笔的形状,诉说着诗圣与新昌的不解之缘。杜甫有诗“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茭白的水嫩白润,足以与诗中的越女仙姿媲美。茭白与莼菜、鲈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菜。关于茭白,素炒、油焖、凉拌、有108种吃法,荤腥浓淡总相宜,但新昌人却对清蒸情有独钟。

古有任公子五十头牛钓东海大鳌,今有新昌人天姥山泉水煮黄牛肉,连做法都贯彻着诗人向往的至简大道。盐是唯一的调味,芹菜增香却不喧宾夺主,清冽纯净的山泉沸腾着无限放大的本地土牛肉充满韧性又恰到好处的肌肉纤维。

“满城尽带黄金甲”,以前百姓缺少粮食,以玉米等杂粮果腹,现在的玉米饼却是新昌外婆坑村的“黄金”。走进外婆坑,家家户户都晒着玉米饼,下锅油炸,捞出来金黄酥脆,出锅后的颜色形状像极了唐代诗人黄巢《不第后赋菊》中所描述的黄金甲。玉米饼又香又脆,当点心再好不过。

最后一道大菜“空中问天鸡”,猪手为辅,整鸡为主。猪手的软糯与鸡肉的紧致形成了软硬相间的口感。菜名灵感来自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天鸡”必须是野生放养的竹园鸡,肉质鲜嫩,口味鲜美,将天姥山散养的整只竹园鸡置于处理好的猪手之上,再一起放入砂锅打底。温和的砂锅与强势的锡纸牢牢锁住了食材的原味与香气。在浓郁的肉香氛围中,猪手的丰腴醇厚与竹园鸡的紧实鲜香,口感既浓郁却不失清爽,暖意直打心底。

新昌的小吃不下百种,盘点起来,写一本书也毫不夸张。每一道小吃的出现、形成、演变,都承载着当地生活与文化的变迁。

芋饺,芋艿蒸熟,趁热去皮,熟芋像橡皮泥一样极具可塑性。芋饺的馅料,猪肉剁馅,配少量葱花。然后将肉放在面皮中央,包出三个角的饺子,肉馅只有中间一点点,三角均无肉馅,煮好的芋饺团团坐。

麦糕,蒸熟后色泽朴素,嚼起来却柔韧劲道,口感厚实,有着浓浓的麦香,也泛着一丝老面赋予的微酸。新昌人常把麦糕比作李白诗中的“青云梯”,因为它的形状被当地人做成扭曲的弯弯绕绕的,有着山上面的古道的意思,寓意希望能够身登青云,步步高升。

新昌,风光秀丽的山水,孕育着丰富物产,在这里,一日三餐常常就地取材,美食融汇南北,遍地锦绣佳肴。新昌唐诗之路的精华,自魏晋南北朝以来,这里便是隐士们避世静修的世外桃源。在这里,口腹之欲,常与诗意并行,如果唐诗可以吃,一定是一席唐诗宴,美食与诗赋凭借典故之源互为注解。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