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信息动态>商贸发展
《舌尖上的绍兴》第5集 嵊州浙人私藏
发布日期:2025-07-21 11:50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办公室
分享:

近日,大型人文纪录片《舌尖上的绍兴》在爱奇艺、腾讯视频、华为视频等平台上线,引发观看热潮。该片以“一城一味”为主线,共分6集,全景式展现了绍兴三区两市一县的标志性地方美食和特色食材,并以其独特的文化视觉和精湛的影像语言,将绍兴菜的千年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目前,累计播放量已突破千万次。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舌尖上的绍兴》第5集预告片:嵊州浙人私藏。

取“山有剡山”,“水有剡溪”之意,名为嵊州,位于绍兴一隅。这座低调小城,深藏功与名,藏着百年越剧的余音,流淌千年剡溪的诗意。被称为“浙江版沙县”,是浙江人私藏的风味小城。嵊州人吃早饭,讲究来一屉小笼包,一碟春饼,或者干脆来碗炒年糕,一天的胃口从早餐就定了基调。要讲嵊州人离家在外最馋的一口老味道,或许一碗炒年糕就可以给出答案。

年糕、榨面、小笼包是嵊州“小吃三宝”,而炒年糕是“小吃三宝”之首。铁锅烧热,肉末爆香,年糕条顺势入锅,带着米香在热油中翻腾,先炒后煮,酱油一点,挤出微焦的锅气,裹着酱汁的年糕渐渐变得软糯透亮。外微焦,里Q弹,炒年糕在嵊州人心里是从小到大的记忆,吃上这一口才算真正回家了。

从炒年糕的铲起锅落,到榨面的一压一提,年糕的滋味还未散去,热气腾腾的榨面已在灶台边候着,它是家乡最好的那碗面。毛脚女婿来了要吃,出远门定要来上一碗。无论是小吃铺还是饭店酒楼,嵊州餐馆的菜单上总少不了一碗热腾腾的榨面。榨面之于嵊州人,就像米饭之于南方人,来一碗嵊州炒榨面,那是一种踏实的满足。

无论是在热闹的街边,还是清晨的厨房,嵊面都是最贴心的存在。可有时候,嵊州人的早餐并不止步于一碗嵊面,他们更喜欢在碗筷交错间找到新的味觉刺激。嵊州的早晨是热闹的、热情的、热乎乎的,是被一屉屉肉香扑鼻的小笼包唤醒的。“嵊州三宝”的最后一宝非嵊州小笼包莫属,像扬州炒饭出生福建,安徽板面发源于石家庄,杭州小笼包十有八九都出自嵊州人之手。

摞得比人还高的小笼等待着食客们的第一声召唤。每一只小笼包都不靠酵母与泡打粉,只凭老面发酵。左手托皮,右手捏口,轻轻一拉,一捏一转,每一道褶皱都恰到好处。蒸笼一开,皮薄如纸的小笼包吐出诱人的汤汁。食客们三三两两围坐,轻轻提起一只小笼,蘸醋入口,汤汁迸发,一口一个刚刚好。

嵊州人善用巧手,把家乡味道带向远方,他们或许隐于市井,或许扎根异乡,但无论走到哪里,嵊州的味道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嵊州一半是小笼包味的,那另一半就是春饼味的。把麦粉拌上水和盐揉匀打透,抓起一小撮面糊,在滚烫的“熬盘”上轻轻一抹,待贴在熬盘上的面粉渐渐变熟,边缘微微卷翘,熟透却不焦。揭下来的那一刻,薄韧又透亮。卷什么?一切皆可入卷。最地道的吃法当然是搭配嵊州特色的炒菜,笋丝、咸菜、豆芽、炒蛋,保证把胃治的服服帖帖。

如果说春饼是嵊州人的春日温柔,那么嵊州的乡厨宴席就是他们对待人情世故最隆重的表达。在嵊州人的宴席上,最不能缺的是炖鸭。炖制炖鸭关键在于火候,在小火中煨焖达6小时,撒入黄酒、母子酱油,待汤色浓稠几近糊状,炖鸭即成。筷子一放,酒杯一端,接下来就轮到下酒菜-糟肉登场了。

紧致却又不干柴的糟肉,带着酒糟的香气,糟香扑鼻,色泽微红。筷子轻轻一拨,肉质软糯剔透。酒过三巡后,来一口糟肉顺顺酒的劲儿,既不腻口,又层次分明。糟肉属于嵊州地区一个传承的名菜。首先选用上好的五花肉,将肉块切成大小均匀的方块,入锅焯水去腥定型,熟肉放凉,抹上细盐和白糖,经过腌制、蒸煮,糟香深深浸入肉里,铺上一块五花肉,撒上一层酒糟,裹一层纱布,放入铺好酒糟的瓷坛,直把肉埋得严严实实,糟香慢慢进入肉中。一个星期以后,便可打开品尝了。

嵊州人吃席图个热闹,要有米有面有汤有肉,才算对得起这方水土。嵊州人白天总是忙忙碌碌。直到傍晚,繁忙的节奏终于可以放慢,胃口被各式美食的诱惑唤醒,而最勾胃口的,还得是嵊州的秘制羊骨头。羊骨头汤,表层浮着一层细腻的油花,泛着微光,带着羊肉特有的香气,不失去清爽,没有腥膻,顺着喉咙滑下,直达胃底。捞起一块羊骨,轻轻一嗦,肉质软嫩中带着筋道,脂香四溢,这味道一旦认准,便难以割舍。嵊州人念旧,吃过一次,总想着再来。

嵊州,藏在江南烟雨里的一方小城,既有山水的灵气,也带着市井的温度。嵊州人懂得如何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一碗榨面,一笼汤包,一口炖鸭。嵊州人擅长把生活过得七荤八素,碳水里卷着油水,年糕里熬着羊骨,嵊州人爱吃,更懂得如何把日子吃出讲究。做一顿糟肉,等酒陈年,包一只小笼,趁热咬开,馅汁四溢,是对美食最原始的敬畏。喜欢把家常吃出风味,也能把风味吃出情怀。柴米油盐,七荤八素,人间烟火,尽在碗里。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